

记者 毛以国 刘奇
汉江,是长江的最大支流,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。三千里汉江过境十堰216公里,其中郧阳境内136公里,占63%。
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,郧阳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积极完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,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,全力保障一库碧水永续北送,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。近年来,该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全国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等,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案例。
坚持因地制宜 发展绿色产业
盛夏时节,走进郧阳区杨溪铺镇湖北鑫榄源有限公司“东方橄榄园”,只见漫山的橄榄树连片成块,已经开始挂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颗颗油橄榄果将从青绿色逐渐变成黄绿色、紫红色。届时,橄榄园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油橄榄丰收季。
郧阳区地处秦巴山区、丹江口库区,山多地少、土地贫瘠。同时这里位于北纬32°,年日照1900个小时左右、年降雨800毫米左右,土壤是弱碱性砂石,为油橄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该区因地制宜,大力发展集生态树、安全树、致富树、健康树于一体的油橄榄产业,目前,全区共发展油橄榄6.2万亩,年产值约5亿元,辐射带动10000余户、户均增收30000元以上。湖北鑫榄源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。
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,郧阳区立足山区库区实际,推进农业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,实现“老三样”变成“新三样”——果断放弃对环境有污染的百亿黄姜产业,持续壮大能够涵养水源、生态价值更高的油橄榄产业;引导农民转变百年龙须草种植习惯,改种“不与良田抢地、不与土地争肥”的香菇;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,主动拆除养鱼网箱,发展以生态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。2023年全区发展香菇5000万棒,产值超过25亿元,出口创汇1.05亿美元,带动2.4万户年均增收1.8万元;在7个乡镇建设设施渔业基地11个,养殖水体达14.3万立方米,年产量2000多吨,年产值达1.5亿元。
发展油橄榄、香菇、现代设施渔业,是郧阳区聚力发展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。该区坚持绿色导向,强化链式思维,以做大产业基地、做精农产品加工、做深三产融合为着力点,促进农业绿色产业提质增效。
依托“土字号”“乡字号”特色,以“一镇一品”为导向,重点打造杨溪铺镇油橄榄、青山镇茶旅、五峰乡油菜花、白桑关镇香菇等特色乡镇,结片连块,壮大绿色产业基地。深化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发展茶叶基地7万亩、红薯基地8万亩、蔬菜基地12.9万亩。胡家营镇(桑蚕)、杨溪铺镇(香菇)、青山镇(茶叶)等获评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。加快建设“一区六园”(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谭家湾食用菌产业园、新希望生猪产业园、鄂鲁淀粉产业园、鲟鱼谷产业园、鑫榄源三产融合产业园、安阳黄酒产业园),招商引进新希望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生态养殖项目,清江鲟鱼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汉江鲟鱼谷项目;支持昌欣、统香食品、鑫橄源等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,开发橄榄油、木瓜酵素、香菇脆等绿色产品20余个。
畅通循环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
在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的一处低洼地,一座污水处理站24小时运行。该村把村民家的生活污水收集入管网,依靠地势落差就可以自流到污水处理站,经过处理后排出的污水达湖北省地方Ⅱ级标准。
胡家营镇百塔村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,粪便随水流冲到埋在地下的三格式化粪池中,经过厌氧发酵杀菌处理后达到无害化标准的粪水,可直接用来浇灌菜地。
郧阳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、全省产粮大县,面对畜禽粪污、农业有机废弃物如何科学处理的问题,该区按照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再循环”的思路,积极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,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,不断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,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。
构建以农户为单元的人畜粪污利用“小循环”。在农户分散居住区建设无害化厕所,集中收集生活污水和散养畜禽粪污,处理后产生的农家肥就地还田、沼气作为生活能源;在农户集中居住区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,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后,中水用于灌溉农田,实现污水循环利用,减少环境污染。
构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种养产业“中循环”。根据农业面源污染分布特征,科学选址,建设3处废弃物处理中心,培育151个社会化服务组织,将禽畜粪污、尾菜、秸秆等就近收集至中心。将畜禽粪污进行干湿分离,湿粪(沼液)通过管道就近就地利用,干粪加工成有机肥在市场销售。将农作物秸秆、尾菜、果树枝等废弃物加工成饲料、菌类原料、有机肥。
构建以全域为单元的农产品产销“大循环”。成立由有机肥生产企业、银行、养殖场、种植合作社和电商公司等组成的郧阳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盟,打通生产、销售、服务、技术指导等全链条。该区成立昌欣香菇产业发展有限公司,引入国有资本,高水平建设食用菌循环经济产业园,建立“国企+村企+民企+农户”联农带农机制,盘活闲置厂房、村集体资产,实行工厂化制棒养菌,探索出一条工厂化制棒、废棒全处理、资源可替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子,产品远销海内外。
强化政策支持 共享绿色红利
7月25日,在柳陂镇辽瓦村农膜回收处理车间门前,一批批使用过后的旧地膜被运到这里,准备进行加工再利用。
“给农作物覆盖地膜具有增温、节水、提升生产效率等作用,但只使用不回收,地膜会对土地和环境产生一定危害。”郧阳区金土地农业公司技术员全贤国介绍,村民可以将旧地膜拿到该公司以旧换新,3公斤旧膜换1公斤新膜,还可凭借土地流转合同,领取每亩地9公斤地膜的补贴。
村民免费使用新地膜,换下来的旧地膜又能以旧换新,这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地膜回收的积极性。回收的地膜被送到位于辽瓦村的农膜回收处理车间热熔后,做成再生颗粒,制作 PVC管、下水道管材、汽车保险杠等。
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一篇“大文章”,需要用足用好用活政策。郧阳区从土壤质量改造、绿色生态品牌创建、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、源头减量等绿色农业全链条给予政策支持,充分释放、共享绿色红利。
全面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。通过两个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累计筹措资金7000万元,采取“政府补贴、农户参与、业主共建”的方式,进行土壤质量改造,按照每亩4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,调动农户施用有机配肥的积极性。6年来,共增施生物有机肥7万吨。大力支持品牌创建,鼓励企业实施有机肥替代、绿色防控等绿色农业技术,对获得“两品一标”的企业给予每件5至10万的奖励,共创建有机产品17个、绿色产品45个,绿色基地认证20万亩。其中,“郧县香菇”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“有机食品”,生态溢价能力大大提高。
支持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。鼓励企业对畜禽粪污、秸秆、农药包装废弃物、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。在秸秆利用方面,以市场主体的实际收储或利用数量为基数,按每吨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,鼓励秸秆“五化”利用(肥料化、饲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、燃料化)同产业发展相结合。2023年,该区秸秆综合利用量21万吨,综合利用率达92.09%。
支持源头减量和就地利用。源头管控养殖企业用水,出台节约用水办法,实施阶梯式水价制度。以地定养、就地消纳,对养殖企业建设粪污输送管道给予支持。支持企业购置设备,对养鸡企业购置粪污风干设备、转运车辆等设施给予支持。2024年,沃优公司投资80万元购置粪污转运车4台,区政府给予24万元补贴。绿色是农业的底色,生态是农业的底盘。积极推动农业绿色生态发展,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然要求。郧阳区将继续高举“绿色旗”,坚定走好“循环路”,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郧阳篇章奠定坚实基础。(本版图片由郧阳区农业农村局提供)
推行生态养殖,发展现代设施渔业。
油橄榄产业快速发展
建设污水处理设施,实现污水循环利用。
建设废弃物处理中心,构建种养产业“中循环”。
山水相依、水城相融的郧阳城区
Copyright © 2022 hbgef All rights reserved